旅游是文化的“形”,旅游為文化傳播搭建平臺,將文化具化擴大影響力 。
文化則是旅游的“神”,文化內涵能提升旅游的品位及人文價值,增強旅游軟實力。
唯有旅游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方能讓景區“形神兼備”。
關于這一點,重慶巫山將認知轉化成了行動力。2015年,歷時一個月,五大民族聯動的“山水情·民族魂”巫山民俗旅游對歌節在巫山小三峽濃情開唱。
巫山民俗旅游對歌節正是一次對文旅項目深度挖掘的嘗試,通過從極具觀賞性的山歌找到切入點實現一舉三得的效果:為精品民俗文化搭建展示舞臺;為不同民族民俗文化交流鋪路;為景區注入新亮點。
據主辦方介紹,從五一節開始連續5個周末,來自巫山土家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廣西宜州壯族、“阿詩瑪”起源地云南石林彝族、廣東千年瑤寨瑤族、貴州西江千戶苗寨苗族等優秀民族山歌代表隊齊聚巫山小三峽,通過山歌對唱的形式,奉獻了一場場最原汁原味的山歌視聽盛宴。
純粹多民族原生態音樂打動人心,活動反響相當熱烈!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把這里作為了暑期旅行的第一站。
舞臺與山歌 山水間的最炫民族風
“郎是天上一條龍,姐是地下花一蓬。龍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淋花花不紅。郎不陪姐情不濃”
“哥妹結伴趕歌圩,山歌越唱心越甜”
……
山歌對唱,通常曲調爽朗、節奏自由,唱的同樣也是最質樸的情誼。
主辦方表示,對歌節活動期間,每個周末都有一支8人外地山歌隊伍亮相與巫山土家族山歌隊伍帶來以愛情、勞作、風景為主題的三場表演,每場時長約兩小時,每周末三場。
首場活動,廣西壯族“劉三姐歌謠”國家級傳承人——謝慶良歌王加盟;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奉上了時而高亢奔放余音震山梁、時而抒情綿長濃情入心田的經典歌曲;廣東千年瑤寨帶來了入選非遺名錄的民族好歌曲;
“中國阿詩瑪的故鄉”“云南石林彝族則將情景表演彝族舞蹈以及彝族民歌通通都搬到了舞臺上。
從談情說愛的“情歌”到傾訴苦情的“苦歌”;從上山打獵的“打獵歌”到孤獨寂寞的“詠嘆歌”……“東道主”巫山本地流傳甚廣的山歌在這次對歌節活動中也有完整呈現,盡顯巴渝文化的深厚魅力。
一個月來,每個星期小三峽都被不一樣的民族民俗風情包裹。
從五一小長假開始,巫山小三峽景區的江面上更是搭起了別致的水上舞臺,原汁原味的清亮歌聲飄蕩在峽江之間,加上山水間自帶的混響效果,歌者們唱得開懷游客們更聽得震撼。
山歌與文化 不該被遺忘的好聲音
《巫山神女呼喚你》曲作者、《哥哥的花轎把妹抬》原唱者向昌躍是巫山山歌代表隊的成員之一。在這位山歌愛好者眼中,山歌太有底蘊,比如在巫山坊間流傳的歌詞曲調不同的山歌就有成百上千首,越研究越收集越覺得有趣。
“山歌是最純粹的歌唱,它沒有太多修飾,就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真誠動人,你仔細聆聽就會發現,它能戳中你心靈的那個點,讓你真正放松下來。山歌常常也是當下文化的一種直觀呈現,也是觀察認知不同階段文化的一個切入點,所以你還能有所收獲,” 向昌躍表示。
“劉三姐歌謠”國家級傳承人謝慶良歌王在說起山歌與文化的關系時則表示,“大俗也是大雅,這些接地氣的表達其實正是對民俗文化的概括提煉,所以它是很有深度的,只是披了一層看上去很生活化的外衣。”
活動主辦方表示,對歌節就是要為這些美妙的山歌搭建展示平臺,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山歌。
文化與旅游 建多民族交流平臺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巫山民俗旅游對歌節,那這個詞一定是匠心獨運,這一點體現在了從宏觀到微觀的方方面面。
對歌節對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再包裝,尋求其與自然景觀以及游客審美和情感需求的有效對接渠道,實現文化內涵與自然景觀的有機交融。
這種再創造能讓景區擁有更鮮明的總體品位和整體形象,成為景區的又一吸睛點。
活動也巧妙的采用了對歌的形式,更邀來多民族參與。這種大融合的思路也將全方位的推動促進民俗文化交流。
巫山旅游局局長稅華表示,巫山一直注重文化與旅游的深度結合。在對歌節活動中,多區域多民族的參與也有利于打造區域旅游合作平臺,促進多區域旅游交流及共同發展。稅華也對對歌節活動充滿信心,希望能將其打造成為繼巫山紅葉節之后又一精品旅游名片。
巫山民俗旅游對歌節活動主辦方——重慶市巫山縣旅游局以及重慶長江三峽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也表示,接下來將對山歌民俗文化進行更深度的挖掘,進一步深化加強對歌節品牌的影響力。同時,還將進一步整合旅游營銷渠道,與市內大型旅行社展開積極合作,打造完整的線上線下營銷體系全力推廣對歌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