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在紀念劉雪庵誕辰110周年音樂作品研討會暨銅梁安居古城旅游形象歌曲全球征集發布會上,銅梁區發布了征集令,面向全球征集安居古城旅游形象歌曲。對音樂感興趣的人士都可參與到活動中來,最終將評出金曲獎1名,獎金10萬元;銀曲獎1名,獎金3萬元;銅曲獎1名,獎金1萬元;優秀作品獎3名,獎金各3000元。
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劉雪庵是銅梁走出去的音樂大師,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此次銅梁面向全球征集安居古城旅游形象歌曲,為的就是發揚劉雪庵的不斷創新、為時代而歌的正能量,調動更多的人參與音樂研究和創作,“希望通過此次征集活動,能收獲比肩劉雪庵先生作品的優秀作品。”
什么樣的作品才符合征集要求?據介紹,征集的銅梁安居古城旅游形象歌曲包含作詞作曲,應是一首具有時代內涵的完整歌曲。歌曲名稱自定,風格不限,時長不超過7分鐘,內容要積極向上,有利于銅梁安居古城旅游對外宣傳推薦。最好要融合中國龍鄉銅梁的龍文化、鄉愁文化等元素。作品征集截止9月5日,對特別優秀的作品創作經申請并得到主辦方許可后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延長。
活動主辦方將成立評審委員會,對征集作品進行初篩、初評和終評,最終評出金曲獎1名,獎金10萬元;銀曲獎1名,獎金3萬元;銅曲獎1名,獎金1萬元;優秀作品獎3名,獎金各3000元。活動主辦方將向獲獎者頒發獎金和獲獎證書。重慶市銅梁區委宣傳部、銅梁區安居古城管委會將擁有所有獲獎作品永久免費使用權,用于宣傳、交流、學習、展示等。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活動主辦方所有。
“希望廣大音樂家、音樂人、高校學生等能夠深入參與到此次征集活動中來,寫出好的歌曲,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走進銅梁,來逛逛安居古城。”銅梁區委常委、安居古城景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歐漢東昨日表示。
劉雪庵生平
劉雪庵1905年出生在重慶銅梁,是20世紀中國最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之一。早年在成都美術專科學校學過鋼琴、小提琴,并學唱昆曲和作曲。1930年在上海國立音專跟蕭友梅、黃自等學作曲。1936年畢業于該校。抗戰開始,他立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先后曾在蘇州社教學院、蘇南文教學院、江蘇師范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北京藝術師范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任作曲系教授。學生時期寫有歌曲《飄零的落花》、《采蓮謠》等。30年代寫了鋼琴曲《中國組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期,寫就了大量抗戰歌曲。主要作品有《長城謠》、《保衛大上海》、《民族至上》、《巾幗英雄》、《滿江紅(改編)》、《流亡三部曲》等。另外,寫就了《何日君再來》等世紀名篇。
1937年11月,劉雪庵帶著他自費創辦的《戰歌》(專門刊發抗戰歌曲)期刊輾轉武漢,最后到重慶。在重慶期間,劉雪庵曾給郭沫若的《屈原》全劇作曲,只花了三天時間。最終,《屈原》作曲成了劉雪庵的杰作。
劉雪庵把自己寫的《離家》、《上前線》和張寒暉的《松花江上》,合成“流亡三部曲”,和他的《長城謠》以及根據古曲為岳飛配樂的《滿江紅》,構成抗戰時國民音樂生活最“家常”的菜單。
1985年3月15日,劉雪庵因病在北京逝世,5月18日,國家文化部、中國音樂學院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劉雪庵舉行了追悼會。中國音樂學院負責人在悼詞中對劉雪庵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說:“劉先生半個世紀以來致力于我國的音樂藝術和音樂教育業……以自己的耿耿忠心和辛勤勞動,培養了許多專業音樂人才,創作了大量音樂藝術作品,豐富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寶庫。他尊重中國民族音樂傳統,并具有不斷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因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特點和藝術風格,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
1992年,他的《長城謠》被收入第一批“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何日君再來》后來也被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