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贛閩交界的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漫步山道,但見滿目蔥蘢、白云繚繞,耳畔是蟲鳴鳥叫和飛瀑流泉的合奏。在這風景如畫的綠色寶庫里,到底有多少種野生動植物?千百年來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如今,這里的神秘面紗已被揭開。“保護區以約占我省千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高等植物物種基因和60%以上脊椎動物物種基因,當之無愧為‘昆蟲世界、鳥的天堂’和‘物種基因庫’。”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郭英榮介紹,目前保護區已查明有高等植物2829種、陸生脊椎動物48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5種,并發現了黃崗臭蛙、武夷真恙螨、武夷山石楠等動植物新種23種。這23個新物種也是全球首次發現,其中12種命名與“武夷”有關。
保護區地處武夷山脈北段西坡,主峰黃崗山海拔2160.8米,是我國大陸東南地區最高山地,號稱“華東屋脊”。保護區內地形陡峭,物種豐富,海拔1400米以上區域保存了3000公頃左右的原始森林,是土著生物的“避難所”,也為一些適宜自然擴散、遷移的物種提供了新的棲息地。
為摸清“寶庫”家底,30多年來,保護區管理局在我國高校、研究機構的支持參與下,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監測和研究工作。查明的物種中,尤以“黃崗三寶”即黃腹角雉、黑麂、南方鐵杉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地位獨特。黃腹角雉、黑麂均為中國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區內生活著黃腹角雉500多只,為目前已知的最大、最健康的野生種群。據有關資料,黑麂在我省原來僅分布在玉山、德興、浮梁3地。但從2011年至今的監測中,保護區及廣豐區銅鈸山陸續發現了黑麂蹤跡及分布。南方鐵杉系第三紀孑遺植物,保護區生長著400余公頃連片南方鐵杉原始林,為全球最大面積。
環北半球亞熱帶多為沙漠或半沙漠,我國亞熱帶區域卻一派生機。我省林業專家程松林說,保護區有如此豐厚的家底,一方面是大自然的饋贈,另一方面也與保護區工作人員的艱苦工作密切相關。1981年,我省在此成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建區以來,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盡職盡責呵護這片綠色家園,使這里成為展示我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中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