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部地區特大中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成都的崛起再次被國際研究機構肯定。最近美國研究機構米爾肯研究所發布報告稱,成都超越北京、上海和深圳,經濟表現指標在全國34個一線及二線城市中位居第一,成為“中國最佳表現城市”。
這已經不是成都第一次被國際機構排名城市榜前列。近年來,成都被《福布斯》雜志評為未來10年全球發展最快城市第一名,被《財富》雜志列入15 個全球最佳新興商務城市,被世界銀行[微博]評為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被《經濟學家》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中西部第一,連續7年獲得美國企業在華 投資的“首選城市”殊榮。
在中國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以及最新實施的“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背景下,國家的政策傾斜,中國城市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內陸城市逐漸崛起,其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成都在其中脫穎而出,呈現領跑態勢。
中國最佳表現城市
米爾肯研究所是美國中立的非營利智庫,它視城市為國家經濟增長的引擎。在1999年,研究所發表了其最著名的報告——年度美國最佳表現城市排名,客觀度量各地區的經濟表現。2014年,在新加坡成立了米爾肯研究所亞洲中心。
也在當年,米爾肯發布了“亞洲最佳表現城市”,中國有六個城市名列前十,成都排名亞洲第三,緊隨深圳、廣州之后。報告還特別提出成都一直是中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其中國內最老牌、最成功的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
今年9月14日,米爾肯研究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表首個“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報告,展示中國經濟發展表現最杰出的城市及區域。
此次報告共計研究了266個中國縣級市及以上級別城市的經濟數據。研究城市被分為兩個組別:大型城市,包括34個一線及二線城市;中小型城市,包括232個三線城市。這兩個組別的城市經濟表現排名均基于實際發生的經濟表現,而非預測的經濟成績。
中國最佳表現城市指標共有九個組成部分,包括短期(一年)和中期(五年)的衡量。為了更好地判斷未來的經濟增長趨勢,指標著重研究每個城市的就 業及收入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和高增值產業的實力。這個方法能夠帶來更深入的評估,探究城市經濟增長背后的主要因素。
成都超越北京、上海和深圳,經濟表現指標在全國34個一線及二線城市中位居第一。成都在九個經濟表現指標中,有七項居于前十名位置。其在人力資本、中央政府支持、成熟的高端航空航天和飛機設計業、最新崛起的電子制造業方面的優勢均拉動著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
除了重慶以外,排名前十的大部分一線、二線城市均位于東部沿海地區,能輕松接軌國際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塘地區的城市群。報告同時指出,中國未來將極大程度依靠城市群的聚集和中小規模城市的發展來獲得增長動力,中國內陸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我們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具有一些共通點。”米爾肯研究所董事總經理、研究員、中國報告聯合撰寫人黃華躍說道,“例如產業的多元化、重視高科技產業、良好的交通網絡、持續地發展基礎建設及發掘人才,具有吸引外資的能力。”
成都引領內陸崛起
最近幾年,快速崛起的成都已被跨國資本和國際研究機構廣泛看好,在一些城市排行榜中,成都均被列在榜首或者排名前列。比如,美國《福布斯》雜志在發布未來10年發展最快的19個城市榜單中,也將成都列在第一位。
《福布斯》的理由是,成都這些內陸城市成為了中國沿海大都市如上海、香港和深圳的很好替代者。中國大膽的城市多元化戰略,特別是正在制定的“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給予了內陸城市發展的豐富土壤。
對于成都榮膺最佳表現城市,米爾肯稱,在大城市排名中,成都的表現無可爭議。在九項具體排名指標中,成都有七項名列前十,這比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要多,在就業、工資、地區生產總值與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上尤其杰出。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三線建設在成都布局了規模龐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從全球芯片巨頭英特爾[微博]落戶蓉城,帶動整個產業鏈集體行動 至今,短短12年成都就匯集了戴爾[微博]、聯想、富士康、捷普、西門子、摩托羅拉[微博]、微軟[微博]、諾基亞[微博]、阿爾卡特、華為等眾多產業翹 楚。
目前,從生產芯片到制造整機,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由零到整的跨越,形成了芯片—器件—零部件—終端—軟件及服務外包的完整產業鏈。2014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產品制造業和軟件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5446億元。
近年來,基礎設施和政府治理的不斷改善,帶來了資本和產業不斷聚集。截至今年8月,世界500強企業中有268家已經落戶成都,其中境外企業199家,境內企業69家,而落戶在成都的外資企業中,英特爾、德州儀器、西門子在數次追加投資。
另外,成都的通江達海的國際通道不斷建立。比如,成都—巴黎往返客運航線即將在10月開通。今年以來,成都已新開了8條國際直航航線,成都國際 直航航線呈“井噴”態勢。截至目前,成都已開通國內外航線246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83條,通航城市190個。每周都有直達全球五大洲的定期航 班。
9月6日,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首趟返程班列抵達成都,標志著蓉歐快鐵正式實現雙向運行。按照計劃,今年年底還要實現每周雙向對開兩列,這將有效地降低班列運行成本。蓉歐快鐵的穩定運行使得成都成為中歐貿易和物流的樞紐城市。
經貿往來的密切和國際通道的完善,也加快了成都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步伐。9月8日,捷克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揭牌,這是捷克共和國在中國內地設立的第二家總領事館,領區范圍包括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和重慶市。
至此,外國在蓉設立領事機構獲批數量將達到15個,位居中西部城市之首。不僅如此,2014年,成都與匈牙利佩奇市、美國路易維爾市、愛沙尼亞塔林市等5座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友好合作關系城市數量達到33個。
在既有成績的基礎上,成都更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在國家的戰略布局和政策傾斜。最近四川被確定為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主要依托的就 是成(都)德(陽)綿(陽)地區。近年來成都連續獲得政策紅利,比如天府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成都高新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新機場獲批建 設,這都為成都的進一步崛起創造了條件。
本次排名基于城市實際的經濟表現,而非預測的經濟成績。共對266座城市進行了分析,并將其分為兩大類:大型城市群包含34座第一、二線城市; 中小型城市涵蓋232座第三線城市。整體來看,大型城市人口較密集,區域優勢更明顯,同時也得到了來自政府的更多支持。而三線城市則有較低的商業運營成 本,相對較少的經濟發展以及更多尚待挖掘的商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