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應只是寫滿滄桑的面孔;非遺的傳承,需要年輕人的加入。記者昨天獲悉,繼去年首次聯手后,市文廣局和市教委今年將再度合力推出上海非遺進高校活動。在第17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舉辦期間,昆曲、琵琶、剪紙、刺繡、古本易經十二勢導引法、面雕等十項非遺將以展示、講座、演出等方式,在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滬上9所高校進行巡展,讓非遺傳承邁開青春的腳步。
傳統傳承方式已不合時宜
何謂非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遺指的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與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翁敏華指出,非遺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于有形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本身就是傳承載體,只要有地方,方法得當,還是比較好保存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流動的,很多知識和技能僅僅是保存在民間藝術家的頭腦中,沒有固定的文字記載,一旦失傳,很難再復制。
非遺保護專家高春明透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非遺的延續主要依靠父子相傳、師徒相襲。然而,這樣的傳承方式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受益面窄,容易陷入斷層危機。事實上,如今不少非遺面臨失傳危險。以刺繡為例:在發繡的起源地蘇州,眼下僅有1人還在堅持;上海的絨繡工藝師平均年齡接近60歲;如今在做顧繡的專業人員不超過20位。
“非遺傳承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參與,才能從中挑選出類拔萃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上海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奚小琴告訴記者,幾年前,她招了一批學生,把全副精力放在傳授、傳承上。她自己的作品,只能晚上再擠時間創作,最終只留下了1個學生。奚小琴說,有些人是坐不住冷板凳,有些人文化水平和美術功底不夠,也確實不適合。
年輕思維有助古老技藝“活化”
傳統的非遺傳承模式顯然已不合時宜,何不引導大學生來學一學?基于此,去年,市文廣局和市教委首度聯手,推出了“2014年上海非遺進高校活動”,通過展示、講解、互動體驗等方式,讓非遺文化走進高校校園。據工作人員透露,不少90后大學生在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大吃一驚,表示“沒想到民間還有這樣好玩的東西”。很多學生對非遺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們還創作了名為“小籠包子奇遇記”的動畫片,將首批進入上海非遺名錄的海派小吃展示給大家。今年,市文廣局和市教委將把更多的非遺精品資源推送至校園,并扶持各高校社團開展與非遺相關的主題活動。將來,還有望把傳承人請進校園,開設選修課,讓學生從傳承人那里直接學習非遺。
市文廣局公共文化處處長楊慶紅認為,非遺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人的群體中,青少年是格外重要的一支力量。年輕一代對其有感情了,走進內心深處,傳統文化就有望得到保護和傳承。而大學生成為非遺的傳承人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他們更懂得如何把傳統的技藝與現代時尚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未來,也許還會誕生一批“非遺創客”,全面助推非遺藝術的活化,把古老技藝帶進當下,帶進生活。